为了探索和促进人工智能在专业教学与科研中的应用,促进AI技术的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,广州大学人工智能学院/人工智能研究院于2024年6月12日在海丝知识中心W1栋3楼会议室召开了“人工智能专业教学与科研”论坛。本次论坛特邀报告嘉宾包括中山大学印鉴教授、华南师范大学蒋运承教授、哈尔滨工业大学(深圳)聂礼强教授。本次论坛由人工智能学院/人工智能研究院杨春生院士、董长宇副院长主持。
第一场报告 中山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建设与人才培养
印鉴,中山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,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广东省大数据分析与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、广东省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、广州市超算与大数据重点实验室主任。目前,主要从事人工智能、机器学习、大数据分析与处理、数据库与数据挖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。近年来,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、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计划项目子课题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和重点项目、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三十多个项目的研究工作。在包括IEEE Trans.等国际著名期刊和KDD、AAAI、ACL、NeurIPS等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0多篇;出版著译著三部,科研成果共四次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、三等奖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一等奖,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。
在会议上,印鉴副院长以中山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建设为例,提出了建设一个交叉融合的新型深蓝学科的建设规划,将人工智能分成三大领域发展:智能感知和智能探测,智能决策和智能控制,智能计算和智能学习。提出了构建以立德树人为目标,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,践行“加强基础、促进交叉、尊重选择、卓越教学”的人才培养理念,形成三位一体育人模式,努力培养具备卓越学习力、思想力和行动力的人工智能创造性人才的人才培养方式。并列举了中山大学的一些创新教育举措,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效。报告为人工智能学院建设方向和人才培育提供了指导意义。
第二场报告 人工智能专业产教融合育人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探索
蒋运承,二级教授、博士、博士生导师、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,现任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(广州)院长、兼任工学部副部长和人工智能学院(佛山)院长,广东省智能科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,广东省数据科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,广东省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委会执行委员、理论计算机科学专委会执行委员,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离散智能计算专委会副秘书长、心智计算专委会委员,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、人工智能专委会和大数据专委会副主任委员,广东省通信学会常务理事,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监事,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会理事。主要研究兴趣包括知识图谱、机器学习、自然语言处理及数据科学等。
在会议中,蒋运承院长以多个问题引入,详细阐述了华南师大的人工智能学科专业的建设。通过把控学科方向、建设特色学科专业、构建高层次师资队伍、建立科研教学平台,开设多种特色班教学,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措施,为人工智能学院建设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。
第三场报告 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
聂礼强,IAPR Fellow,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(深圳)、教授、博导、计算机学院院长。西安交大本科,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、博后。曾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与国家级人才计划。主持两项基金委重点项目、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、省杰青、两项千万级横向项目等。致力于多媒体内容分析与搜索的研究。发表CCF A类论文百余篇,出版中英文专著5部,授权国家发明型专利30余项,谷歌引用2.5万余次。任IEEE TKDE、IEEE TMM、IEEE TCSVT、ACM ToMM等汇刊编委;获ACM中国新星奖2019、SIGIR 2019与SIGMM 2019最佳论文提名奖、SIGMM Rising Star 2020、达摩院青橙奖2020、MIT TR35 China 2020、SIGIR 2021最佳学生论文奖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1(序1)、ACM MM 2022最佳论文奖、省青年科技奖2022、AI’s 10 to Watch 2022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23(序1)等。成果在多家上市公司落地。
在会议上,聂礼强院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,以哈尔滨工业大学(深圳)的计算机学院师资建设为例,介绍了哈深的师资建设历程,列举了历年详细的人才引进数据。提出了多个深入人心的理念,例如培育新兴方向,照顾冷门方向,打出招牌、践行“大师+团队“文化,从引导个体变成全能选手,向查看是否履行基本义务转变,鼓励个性发展,树立正确的教职生涯观念,不唯帽子等理念,给学院师资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。
通过本次论坛,与会专家围绕人工智能学院建设、人才培养及师资队伍建设展开了深入交流。在论坛闭幕式上,主办方对所有参与者表达了诚挚的谢意,并强调了持续推动学院交流、促进人工智能在专业教学与科研中的应用,促进AI技术的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。此次论坛不仅分享了各校人工智能学院建设和发展经验,也为各校教授和院长提供了一个高端交流平台,共同为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做贡献。
文稿:李嘉兴 梅蓝青